科研信息

04


2025.06

智启未来,赋能教学——AI助力教师教学质量提升!

春意盎然的四月,智慧教育的种子在校园中蓬勃生长。为深化教师数字化素养,探索AI技术与教学的融合路径,我校组织开展了“智启未来,赋能教学”AI教学辅助技能提升培训活动。此次活动聚焦教育数字化转型,凝聚创新共识,为新学期的教学工作注入科技活力与创新方向。

一、问卷调研,确定需求

培训筹备阶段,计算机专业教师团队以“精准对接需求”为导向,面向全校教师发放调研问卷,深入了解其在日常教学中对AI技术的应用痛点与期待。调研发现,教师们普遍希望掌握课件自动化生成、学情智能分析等技能,以减轻重复性工作负担,提升教学效率。基于此,团队锁定四大核心需求:资源制作智能化、教学辅导精准化、试题设计科学化、学情分析可视化,为后续培训设计奠定坚实基础。

图片1.png

二、团队研讨,精备资源

围绕调研结果,计算机专业教师团队展开多轮研讨,精心构建“四维一体”培训体系:  

1.自动化资源模块:涵盖AI生成教案、PPT、数字人互动动画等工具,助力教学资源高效创作;  

2.智能体应用模块:开发课前导学、课后答疑智能助手,实现教学辅导个性化;  

3.题库与试卷分析模块:利用AI生成覆盖多维知识点的试题,并通过智能分析优化命题策略;  

4.学情追踪模块:借助数据可视化技术,一键生成成绩分析与个性化学情报告。  

团队同步整合案例库、操作手册及视频教程,确保资源“即学即用”,为教师提供全方位支持。  

图片2.png


三、实施培训,聚力实践

47日至11日,培训以“理论+实操+案例”模式展开服务全校四系四部四教研组一线授课教师,共331人次,计算机专业AI教师团队通过理论讲解、实操演示和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向参培教师介绍了各模块的使用方法与应用场景。 

卿勤老师从“AI工具解放生产力”切入,演示如何用AI生成图文并茂的课件,并强调“技术是手段,设计是灵魂”,鼓励教师结合学科特色优化资源。

图片3.png


李璐萍老师利用豆包、KIMI等工具演示了如何利用AI技术生成教案和PPT,提高教师备课效率,减轻备课负担,同时还介绍了生成式思维导图工具TreeMind的使用,鼓励教师结合学科和课程特点设计出更美观的PPT

图片4.png


关令娟以“数据驱动教学决策”为主题,展示如何利用AI分析试卷难度、分析考试题目的得分率、分析学生错题数据,得到排名情况,实现精准辅导。参培教师现场尝试生成期末试卷,并借助AI分析模块快速定位班级共性短板,直呼“从经验判断转向数据支撑,教学调整更有底气”。

图片5.png

程万里老师通过DeepSeek和豆包等工具进行实操演练,带领教师体验交互式动画自动生成功能。他分享案例:“利用SOLO模型生成‘中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学生学前课后辅导帮手’的智能体”,让参培的教师兴趣满满。

图片6.png


培训现场,教师们热情高涨,或分组协作设计AI课件,或探讨如何将智能工具融入课堂互动。许多教师感慨:“AI不是替代教师,而是让我们从繁琐事务中抽身,更专注于教学创新。”

四、效果反馈,教学相长

培训结束后,团队通过问卷与访谈收集反馈。数据显示,92%的教师能熟练运用至少两项AI工具,45%的教师已将智能助教纳入日常教学。

语文组李老师分享:“过去备一节公开课需耗时数日,现在AI生成初稿后,我只需微调,效率翻倍!”数学组张老师展示班级“智能错题本”:“系统自动归类高频错误,我针对性设计巩固练习,学生成绩提升显著。”教务处向主任评价:“AI生成的学情报告为年级教研提供了精准数据支持,教学管理更科学高效。”

总结会上,计算机应用专业马松平主任强调:“教育数字化不是追赶潮流,而是回归育人本质。AI技术应成为教师的‘智慧翅膀’,助力我们以更开阔的视野、更细腻的洞察,点燃每个学生的潜能。”他提出,学校将搭建AI教学创新平台,定期举办“技术沙龙”与“案例擂台”,推动教师从“会用工具”迈向“善用智慧”。

此次培训不仅提升了教师的技术能力,更催生了“以AI促教研”的团队协作文化。教师们自发组建“智教联盟”,定期分享应用案例,探索跨学科融合场景,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教育是一场向新而行的旅程。本次培训以科技为笔,以创新为墨,勾勒出未来教育的新图景。期待教师们继续以AI为翼,在教育的天空中翱翔,助力每一名学生绽放独特光彩

30


2025.05

中和职中数学教研组展风采,携手成都工贸共研“三教”改革

为进一步拓展中职院校专业教师的认知水平与学术视野,提升综合办学水平,加强院校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于2025年5月22日组织团队前往四川省成都市中和职业中学开展分学科交流学习活动。

一、交流学习背景

此次交流学习活动由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织,带领凉山州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师22人,共同参与此次以“三教”改革研修——公共基础课教学能力提升班为主题的学习交流。

二、上午交流学习情况

1. 整体参观学习:上午10:30,交流学习团队抵达中和职业中学后,首先对该校的先进办学模式进行了整体参观学习。通过实地走访、听取介绍等方式,深入了解中和职业中学在教育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的特色与经验,为后续的分科观摩与研讨奠定了坚实基础。

2. 分科观摩名师课堂:在整体参观结束后,数学学科教师分组观摩了中和职业中学数学名师的精彩课堂。其中,高一年级伍俊霖老师讲授的《正弦定理》,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生动的实例讲解以及与学生的积极互动,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正弦定理的概念、推导过程及应用方法;高二年级张媛媛老师的《一轮复习——不等式恒成立问题探究》课程,则聚焦中职对口高考一轮复习重点,通过对典型例题的深入剖析,引导学生掌握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解题思路与技巧。

 

中和职中数学教研组伍俊霖老师课堂实录


中和职中数学教研组张媛媛老师课堂实录


两堂课均充分展示了授课教师扎实的专业素养、精湛的教学技艺以及对中职数学教学的深刻理解,为参与交流学习的教师们提供了宝贵的教学借鉴。

三、下午教学研讨活动

1. 教学研讨会开场:下午14:30,中职数学学科教学研讨会在中和职业中学凌云楼五楼第二会议室准时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和职业中学数学教研组组长黄宇老师主持,旨在进一步深入探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促进中职数学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交流与共享。

 图片5.png

中和职中数学教研组组长黄宇老师主持、分享

2. 授课老师自评:首先,上午授课的两位老师分别进行了自我评价。伍俊霖老师回顾了《正弦定理》课程的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分享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同时也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张媛媛老师则针对《一轮复习——不等式恒成立问题探究》课程,阐述了自己在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运用以及学生课堂反馈方面的体会,强调了在中职数学的复习教学中注重知识梳理与解题方法总结的重要性。

 

3. 提升班教师互评:随后,来自凉山州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师们纷纷发言,对上午的两堂课进行了互评。老师们从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教学内容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课堂氛围的营造以及教学效果的达成等方面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充分肯定了两位授课老师的教学水平与专业素养,同时也结合各自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增加更多的互动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

凉山州中职学校数学教师与中和职中数学教研组组长黄宇教师互相探讨

4. 教学及学生管理交流探讨:在互评环节之后,会议进入了针对中职数学的教学及学生管理的交流探讨阶段。与会教师们围绕中职数学教学的特点与难点,如学生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数学应用场景与专业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大家分享了各自在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有效做法,例如采用分层教学、项目式教学等方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将数学知识与专业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应用能力等。同时,教师们还就中职学生的特点,探讨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自主学习能力,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制定明确的课堂纪律与学习要求、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数学活动等。

此次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组织的与四川省成都市中和职业中学的交流学习活动,通过上午的参观学习与分科观摩,以及下午深入的教学研讨,为成都市和凉山州中职数学教师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平台。不仅有助于提升中职院校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综合素养,也为进一步推动中职数学教学探索与改革、提高中职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与方法。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两地将进一步加强教育交流与合作,共同为中职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24


2025.05

聚焦 “三教” 改革,共探中职语文教学新路径——我校中职语文 “教师、教材、教法” 教学研讨活动圆满举行

初夏时节,万物蓬勃生长。在这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时节,为进一步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探索高效课堂教学路径,2025年5月22日,一场以“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为主题的中职语文教学研讨活动在我校成功举办。来自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陈克乐、党总支副书记蒋莉、综合科长何世琼以及凉山州中等职业学院语文教师等众多中职语文教育工作者和我校全体语文教师齐聚一堂,共同探索中职语文教学的创新发展之路。

一、课例呈现展风采

活动伊始,课堂展示环节成为了本次研讨的一大亮点。两位来自四川省成都市中和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师苏思敏、林竞攸分别带来了极具创新的课程,为与会者呈现了精彩纷呈的教学课例。

苏老师带来的《我与地坛》《合欢树》对照联读,以“何物最相思,何情最动人”为线索展开教学。课堂上,教师先引导学生立足文本,探寻两篇文章中围绕“我”和母亲所描写的事物,挖掘其中寄托的相思;再通过品味细腻的语言,剖析母亲形象,感受母爱的深沉动人;进而点明母爱主题,最后启发学生联系自身和所学专业,思考作为青少年应如何拓展生命的宽度,让课堂不仅停留在文本解读,更延伸至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图片1.png

林老师执教的《登高》《声声慢》联读教学,紧扣“千古秋情别样愁”主题,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以“因声求气”之法捕捉两首诗的诗眼,把握其感情基调;继而带领学生梳理诗词中相同或相似的意象,开展“缘景明情”的探究,深入解读诗词营造的意境;最后结合杜甫、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体悟两位诗人笔下忧国忧民的深厚情怀。课程结尾,林老师进一步拓展延伸,引入其他爱国诗人作品,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的爱国精神内涵,实现古今情感的共鸣与升华。

图片2.png

 

二、讲座分享传智慧

下午,由成都市中和职中语文组高级教师周陈凤老师带来了一场契合主题的专题讲座。周老师首先对新版统编中职语文教材进行了深入剖析,围绕教材的人文主题分布、学习任务群分布、单元结构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读。接着,周老师对新版中职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解读,她指出新课标在学习要求、教学要求和学业质量要求都对中职语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但周老师也提到无论课标与教材如何改变,关键的是教师,语文教师应该与时俱进,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模式,创造性使用教材,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育人目标。此外,周老师还针对对口升学的考察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从考试大纲、命题趋势到备考策略,为在场的语文老师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助力老师们更好地指导学生应对升学考试。

图片3.png

 

三、交流探讨启新程

独行快,众行远。活动最后,交流探讨环节环节掀起思维碰撞。参会教师围绕课例展示与讲座内容,聚焦中职语文教学方法展开热烈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既对两位教师新颖的联读形式、有效的课堂互动等亮点与创新之处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围绕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展开了深入探讨,在思想的碰撞中促进教学经验的交流与共享,为破解中职语文教学难点、优化教学方法提供了多元思路。

 图片4.png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此次“教师、教材、教法”教学研讨活动的成功举办,为中职语文教师搭建了一个交流学习、共同成长的平台,对推动中职语文 “三教”改革、提升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未来,参与研讨的教师们将把此次活动的收获融入教学实践,不断探索创新,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贡献语文教育的力量。


19


2025.05

跨校携手,共绘思政教学新画卷——记“成都市高中教师培训2025年(春季)课程超市菜单”活动

2025年5月16日,成都市财贸职业高级中学思政教研组成员莅临我校,联合开展“成都市高中教师培训2025年(春季)课程超市菜单”教研活动。本次活动通过公开课展示、教学研讨、专题讲座三大环节,为思政教师搭建了交流互鉴平台。

公开课环节,上午三堂各具特色的课程精彩亮相。我校杨娟老师以《成为主动学习者》为题,以庞众望的学习故事为引,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炼主动学习特质,并设计趣味活动引导学生探讨实践路径,整个课堂气氛既活跃又有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吸收了知识与技能。

图片1.png 

曾潇逸老师带来《生命至上·法律为盾》一课,结合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识别违法行为,穿插法律小故事,让严肃的法律知识变得生动易懂,有效加深了学生对法律应用的理解。

图片2.png

成都市财贸职业高级中学周佳老师以“国家安全”为主题,通过生动的视频资料导入、图文解析和互动问答,系统阐释国家安全的丰富内涵,课堂逻辑清晰、思政性强,有效提升了学生对国家安全的认识和个人角色的理解。

图片3.png 

下午,大家对老师的示范课进行了深入点评,认为课程设计精妙,教学方法新颖,对学生有深远启发。讨论集中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参与度,提出了改进建议,如案例更贴近学生生活,融入数字化教学手段。跨校教研活动被认为有助于思政教师间的交流学习,提升教学质量,培养有责任感的学生。

活动的最后,成都市财贸职业高级中学江东杰老师张向前老师分别带来专题讲座。江老师就《中职思政课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实践》这一主题,分享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张老师则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下的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理论探讨和实践分享。讲座既有理论高度,又具实践指导意义,为在场教师开拓了教学新思路。

1752203022817020894.png

1752203022845080946.png

1752203022833078745.png

1752203022940011340.png

1752203022956053551.png


此次跨校联合教研活动,通过多元交流碰撞,为我校思政教师提供了学习与提升的平台,会后,老师们反响热烈,纷纷表示将把所学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为中职思政教育注入新活力。